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在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讲话在科技人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讲话在科技人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解和感触。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


  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习近平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习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

  我很振奋地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中,特别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突出了出来。一般来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一部分,但这次专门提出这个“面向”,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党中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有了人,就拥有一切”——经过抗击疫情斗争的过程,我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在这方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着力突破:

  第一是科技布局上要有重大战略调整。长期以来,我们的研究布局主要偏重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而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和药物、疫苗研究的总体布局和持续支持不足。

  第二,我们在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还有欠缺,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疫情监测和预警等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以及抗病毒药物、疫苗、检测试剂和相关器械研发的专业人才,都感到不足。

  第三,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这次新冠肺炎为例,不管是药物还是疫苗研发,都离不开P3、甚至P4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支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类实验室数量明显不足,而在药物研究领域几乎没有。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加强中西医结合。此次中国抗疫的一大特色就是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有两个角度:第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第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等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与数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

  在谈到加强基础研究时,总书记特别用到了“持之以恒”这个词,党和国家深刻洞察到当前面临的诸多“卡脖子”问题本质上是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下,强调发展应用型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解决重大问题,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纯粹的基础研究,也就是“无用之用”。

  事实上,很多原始创新研究并非是具体问题导向的,比如量子、类脑科学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以及纯数学研究,并非马上能够应用,但也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些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带动学科发展,做出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原创基础研究,实现真正的国际领跑。

  近年来,基础研究的生态和评价体系有所改善,但与一个理想的创新生态环境还有一定距离。基础研究真正理想的学术创新生态应该是,让广大科研人员真正静下心来,所有人每天思考的是今天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做成能解决什么问题、下一步做什么研究等等。每天70%-80%的精力用在自己的研究上,而不是把心思放在追求“帽子”等名利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刚:

  过去,科技工作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模式,发挥我们在体制和机制上的优势,国家需要什么,就全国一盘棋来做这件事情,非常高效。从“两弹一星”到抗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都是这样的。

  另一种是科学家出于个人兴趣自由探索。同时建立有活力的体制机制,让科学家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市场转化为经济。在这种环境下,大家一起搞创新,探索100次,只要有两三次能成功就行。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引领了世界科技发展100年。

  我认为,未来,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以国家需求做牵引,可能占60%~70%这样一个较大比重;同时要留一部分,让科学家自由探索。就像我们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应该有80%的工作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剩下20%左右,允许科学家们奇思妙想、探索创新,保证对他们的经费支持。这也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太急功近利了,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青松: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需求导向”这四个字,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的研究领域是肿瘤医药研究,临床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研究走向。2015年,我们遇到一个患有特殊混合型白血病的小孩,跑了很多医院都不知道怎么治疗。我们分离出孩子的外周血癌细胞,经过体外试验,筛选出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饮片。我们经仔细评估后给孩子服用了这个药物,没想到效果非常好。

  这次经历让我们下定决心推进临床肿瘤精准用药技术。调研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医药研究大多是跟随式的,研究材料也多为来自欧美的细胞系——我们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人的高发疾病上。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开始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这将是瞄准中国人疾病的重要研究平台。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各种研究都需要加强。但我们加强的初衷是什么?还是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让中国人更有质量地生活,在生命健康有良好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徐建国院士: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在当下得到继承和发扬。“新冠肺炎疫情到来之际,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等科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智慧,攻坚克难,在疫情防控、临床救治、疫苗发展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真正做到了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也值得所有人学习。”徐建国说。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参加座谈会的姚檀栋说,科研成果无论是用于国民经济发展还是解决生命健康问题,都是面向国家的需求。作为科学家,尤其是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时,我们要以国际前沿的水平推动国家的发展。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有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近年来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助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不爱国是做不好科研的。”宋云涛说,当年中国刚进入核聚变能源研究领域时,外界都是怀疑的目光,几代科技工作者靠着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宋云涛深切感受到,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工作者更应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肩负历史重任,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迸发涌流。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进廷: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提出了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的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王进廷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姚玉峰回想起自己这些年在角膜病领域攻坚克难的经历。


  1995年完成第一例手术、2008年获国际眼科界认可和命名,姚玉峰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已经帮助近3万名患者重见光明。他还利用自己积累了20年的16万张角膜病图像,初步开发出人工智能角膜病诊断系统,该系统进入应用后将大大降低误诊率。


  “我和我的团队要在临床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继续创新,不断深挖自己的潜能,挑战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为救治患者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姚玉峰说。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西湖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会聚了106位世界级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学校也已经开始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突破。”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注重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为国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更多创新领军人才。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

  

    张偲说,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这也正是几代南海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中科院南海所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在广州下水,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深远海的科考能力。“今后,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贡献。”张偲说。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


  方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给我们的科研工作选题指出了目标方向。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剑深:


  对于“四个面向”和“两个导向”,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剑深有感触:“以我本人所从事的农业领域而言,目前我国大量种子依赖于国外,农业科技含量低,在国际竞争中整体处于落后位置,一旦国际局势出现变化,很容易出现粮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如果我们科技工作者能把个人兴趣与国家的需求、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融合在一起,将更能体现自己工作的价值。”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朝生:


  “‘四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清晰地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那就是要做前沿的研究,要做有价值的研究,要做国家和人民有需要的研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朝生说,要把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让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是当前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践行的。 (执笔记者:田晓航、吕诺;参与记者:徐海涛、朱涵、李继伟、荆淮侨、孟含琪、周琳)


     附:相关新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1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机会,我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习近平强调,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坚持下去。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习近平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吴岩: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春天来了!黄金十年到了!

科技部:破“四唯”之后,评价标准如何定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